圖為:關員對供港水生動物進行監管 盧澤能/攝
為期3個半月的伏季休漁期結束,沉寂數月的南海漁場再次沸騰起來。陽江碼頭上,一箱箱海捕的紅蟹、對蝦、虎蝦等生猛海鮮正在緊鑼密鼓地裝卸,經過海關檢驗合格后,準備運往香港市場。
“鮮活水生動物不能長期滯留在高溫低氧等應激環境中,捕撈上岸后要爭分奪秒趕上香港的早市或晚市才能賣個好價錢,通關速度對我們尤其重要。”陽江市東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口主管林經理表示。
“針對企業對通關速度的需求,我們開通了‘鮮活易腐農食產品綠色通道’,為海產品出口企業提供預約審單、預約驗核等服務,同時推出‘云簽發’模式,助力企業自助打印證書,省去往返海關取證的時間。”江門海關所屬陽江海關查檢科科長張杰明介紹。另一方面,針對抽批抽中的情況,選派關員在池邊車旁開展查驗,減少海產品上岸等待時間,讓蝦、蟹、魚等水生動物存活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保障高效通關的同時,陽江海關還嚴密筑牢海產品質量安全防線,助力陽江優質海產品在休漁期結束后,第一時間走上香港同胞的飯桌。該關通過開展安全風險監控,對海產品中是否有藥物殘留、是否含有重金屬等進行嚴格檢測,同時借助智慧小程序構建溯源監管體系,對運輸環節的運輸途徑、關鎖封識等進行實時監管,實現每一批供港海產品都“來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風險可控”。
據統計,今年1至8月,江門海關監管供港活水生動物1102批次,共計1379.6噸,貨值8948.8萬元,同比分別增長9.7%、60.1%、11%。
